close

  擇校,並非中國特色,從人口集中、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發展中國家,到公共資源供應豐足、現代教育體系更成熟的歐美髮達國家,都有。有選擇,意味著社會供應的優裕和進步;懂得選擇,更是一種需要尊重和鼓勵的權利與能力。而只有當擇校成風、成“現象”時,才是病態,正如眼下的中國,解決“擇校熱”問題,甚至寫入了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相關文件。
  為擇校“散熱”,最根本的出路,在於大力推進區域教育的均衡化。從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門,不再將教育投入集中於一兩所門面學校,而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基礎文化素養為要,研究普羅大眾的教育需求,為了每一個個體的健康成長。
  做好教育均衡,要捨得將教育資源向教育基礎薄弱的地區傾斜,這是近些年來越來越高的呼聲。然而,有錢,能建起漂亮校舍,能買來先進設施,卻不等於好的教育。即使像很多地方所做的那樣,從名校、好校中抽調一些好教師去支援弱區差校,也未必就能立竿見影,或是“可持續發展”。成就一所好學校,需要的是對於教育規律的尊重與研究,是一大批對於教書育人孜孜以求的教育家型校長和老師們,是一套科學合理的辦學、用人與育人機制,是積澱在時間里的文化與環境。
  教育均衡,並不是簡單的“(高+低)÷2”,它還需要整個社會打破對人才、對成功、對教育的單一評價標準,不惟考試成績,不惟升學率,不惟“賺錢多少”來排序。在這個已然走向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里,一所好學校應該能因材施教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的地方。一個好的教育體系,該是“百花齊放”,各有各的成功之道,而不是“千軍萬馬”擠一座通往名校的“獨木橋”。摘編自《人民日報》6月12日文/薑泓冰  (原標題:怎樣為擇校“清熱去火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f12cfip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